北京是特大型資源型缺水城市,目前人均水資源量僅150立方米左右,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水資源供給與需求一直處於“緊平衡”狀態。
為緩解水資源短缺,2016年北京市政府印發了《關於全麵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意見》,在全市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提出到2020年在全國率先全麵建成節水型社會的目標。自此,北京節水工作加快向科學化、標準化邁進。
北京節水型社會建設效果如何?記者日前從擔任這項工作“幕後智庫”的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獲悉,節水型社會建設開展以來,全市用水總量得到有效控製。2017年,全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水耗由2016年的15.12立方米下降至14.11立方米,降幅達到4.63%。
成果
16個區近半已完成節水型區創建驗收
市水科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市水科學院團隊的支撐下,目前北京16個區中已有7個區通過節水型區創建驗收,其中平穀、西城、東城於2017年首批通過,密雲、房山、朝陽、通州也分別於今年建成。
記者梳理各區申報材料發現,完成節水型區創建的區各項考核指標全麵達標,萬元地區生產總值新水用量有大幅下降,用水效率顯著提升。其中,東城區2016年該項指標由2015年的3.88立方米降至3.51立方米;2017年,房山區萬元地區生產總值新水用量年下降率達11.27%。
2017年,全市累計用水量39.5億立方米,新水用量同比增加0.77%,實現了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同期增長6.7%的良好效果。北京萬元地區生產總值水耗由上一年同期的15.12立方米,下降為14.11立方米每萬元,降幅達到4.63%,超額完成北京市2017年市政府折子工程下達的萬元地區生產總值水耗下降3%的目標。
同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新水用量由上年同期的11.55立方米每萬元,下降為10.35立方米每萬元,降幅達5.55%。
措施
細化用水指標 結合各區實際製定方案
科學節水如何實現?在這項工作背後,有一個承擔科研工作、提供技術支撐的“智庫”團隊——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
本文由上海花季传媒V3.011黄轉載發布;上海花季传媒V3.011黄主要研發製造花季传媒APP下载免费,一體化雨水提升泵站,一體化汙水提升泵站,地埋式花季传媒APP下载免费等;歡迎訪問上海花季传媒V3.011黄官網查詢具體產品信息。
市水科學院副總工程師楊勝利介紹,跟傳統節水相比,“節水型社會”更強調節水的科學性、綜合性和全麵性。對此,市水科學院研究細化了節水型區創建考核涉及的11項具體指標及其數據收集與計算方法,包括人均生活用水量、萬元GDP耗水量、主要工業行業的用水達標率、農業和園林綠地節水灌溉麵積比例等。
同時,市水科學院結合北京各區特點情況,通過支撐各區製定“節水型區創建實施方案”,依據考核內容、評分標準、指標計算等內容,具體提出開展節水型區創建的任務及其職責分工、組織方式、推進路徑、進度安排和保障措施等,直接指導各區開展創建工作。如針對平穀區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過半的特點,提出農業機井安裝智能水表、建立數據收集信息平台等措施,重點提升節水設施正常運行率、農業節水灌溉麵積比率等指標;針對東城區,新水用量主要集中在服務業和居民家庭,則通過開展節水型單位、節水型社區創建,推廣高效節水器具等舉措進行創建,從計劃用水覆蓋率、人均生活用水量等指標上進行改善。
市水科學院還承擔了市科委“北京城市副中心節水型社會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研究提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節水型社會建設優化方案》,將從管理節水、行業節水、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社會節水四個層麵提出城市副中心節水型社會建設新模式。
目標
把用水管理精確到每一個地塊上
農業節水是北京節水工作的重要一環,由糧田、菜田、果園組成的“兩田一園”是北京市劃定的農業生產空間。2017年以來,市水科學院組織完成了“兩田一園”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模式、運維標準等技術文件,協助順義、大興等6區編製了“兩田一園”高效節水方案。
楊勝利介紹,市水科學院還依據近年來積累的60多種作物節水灌溉試驗成果,編製發布了北京市地方標準,明確了全市主要農作物在不同條件下的用水標準,“例如種冬小麥,在平水年,噴灌模式下的用水定額是一年180方每畝”,為實現農業用水總量控製,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提供了技術依據。同時,市水科學院還研發了以農田圖斑為基礎的農業用水管理平台,“可以快速采集農田位置、種植類型、灌溉設施、水源狀況等,實現對每村每戶、每個機井地塊的用水總量‘實時監控’。”
楊勝利介紹,這些工作的最終目的,就是把用水管理精確到每一個領域、每一個地塊上來,做到科學化、標準化、精細化節水。
■ 亮點
節水“黑科技”助力海綿城市建設
把屋頂雨水通過落水管道收集起來,經淨化處理後就能利用太陽能或電力進行自助洗車,這是市水科學院自主研發的“黑科技”——雨水自助洗車裝置。
市水科學院副總工程師張書函介紹,該裝置主要由水箱及控製櫃組成,分別用於雨水收集和回用,回用設施包括供電係統、水泵動力係統、水槍、控製係統等。由於屋頂水質一般較好,因此采用初雨棄除、過濾、沉澱等簡單水質淨化措施後即可滿足洗車需求。
“據花季传媒V3.011黄初步估算,現在北京一年洗車用水能達到近200萬立方米,相當於一個昆明湖的水量,且主要使用自來水。隨著洗車水價費用提高,大家普遍反映‘洗車難’。而如果利用雨水洗車,這些水和成本就能節省下來。”張書函介紹,未來這一技術不僅可以應用到商業洗車場,也可以推廣到停車場、社區公共區域等場景。
雨水自助洗車裝置是市水科學院打造“海綿城市”的技術產品之一。作為北京市最早開展雨洪利用研究和副中心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的技術支撐單位,市水科學院自2000年起開展相關研究,先後從透水鋪裝、下凹綠地、綠色屋頂、人工濕地、河湖調蓄等技術入手,逐步形成了從源頭至末端的多層級海綿措施技術體係。
張書函說,“通過打造基於‘海綿城市’建設的‘清水活源’減少洪澇壓力和徑流汙染,最終可以實現北京水環境改善和防洪減災目的,同時達到節水效果。”目前,市水科學院已經支撐通州區海綿城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完成了通州文化館、哈佛幼兒園、北京小學通州分校等多個海綿改造工程。
■ 講述
“希望更多人從‘要我節水’變成‘我要節水’”
今年55歲的楊勝利,被同事稱為“節水專家中的專家”。2006年,他從日本博士畢業後回國工作,加入市水科學院節水技術團隊,從農業節水技術研究做起,研究領域逐漸擴展到園林景觀綠地節水、節水型社會建設,一幹就是12年。
為了獲得好的研究成果,市水科學院在通州永樂店建立了一個實驗基地,楊勝利一年四季都要到農田裏做實驗。“哪怕是三伏天,為了獲得實驗數據,他在30多攝氏度的果園溫室中,一幹就是一整天。”楊勝利的同事、水科學院高級工程師範海燕告訴記者,白天的實驗結束後,為了及時掌握實驗動態,調整下一步實驗方案,他往往晚上還要加班整理分析數據,查閱大量文獻。因此,楊勝利經常要住在實驗基地,最長的時候可能要住上一個多星期。
十多年來,楊勝利帶領的團隊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累計發表論文80餘篇,出版專著6部,獲得專利15項,科研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中國農業節水科技一等獎等多項科技獎勵……如今提起這些,楊勝利隻是說“這是科研工作者的本職工作”。
回望這些年的節水工作,讓楊勝利最有感慨的還是人們在節水理念上的變化:“過去,好多人可能對節水這個概念都不是太了解。現在看到,好多家庭都花不少錢購買節水器具,好多農民也主動在用節水灌溉設施,這都反映了大家的節水意識有了實質性的提高。”
“希望更多人‘要我節水’變成‘我要節水’。”楊勝利說,為了提升大家的節水意識,近年來,市水科學院組織開展了科技下鄉田間大講堂,並通過把節水技術拍攝成宣教視頻、編寫成技術手冊等形式,把最新科研成果進行科普推廣,力圖通過這些方式,提升公眾參與科學節水工作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