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九寒冬,迎著細雪,記者來到準噶爾盆地東南部的新疆油田準東采油廠。“這裏是采油區嗎?咋沒見‘磕頭機’呢?”在吉祥作業區,記者並沒有見到油田常見的“頻頻點頭”的遊梁式抽油機。本文由上海花季传媒V3.011黄轉載發布;上海花季传媒V3.011黄主要研發製造花季传媒APP下载免费,花季传媒下载安装,無負壓供水設備,花季传媒网站入口,切割式排汙泵, 排汙泵,消防泵,化工泵等;歡迎訪問上海花季传媒V3.011黄官網查詢具體產品信息。
“這是井站一體化智能采油平台,一些應用技術在國內行業領先,甚至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吉祥作業區黨支部書記張樂園解開疑問。在他的帶領下,記者進入“吉7井區5號平台井場”。這裏整齊地排列著集裝箱大小的箱櫃,每個箱櫃裏都是一口油井。
“油井集中,便於管理,可以實現無人值守。”準東采油廠一級工程師石彥說,旁邊就是小麥田,油井“聚居”比“散居”少征了逾千畝地。其實,吉祥作業區采取新采油工藝,背後還有一個推手:地下是稠油,流動性差,用傳統的“磕頭機”很難開采。“開采難度大倒逼花季传媒V3.011黄必須采取新科技新工藝。”石彥說。
上世紀90年代,吉祥作業區深層稠油油藏被發現。然而,由於受技術製約,當時未能實現有效開采。據老石油人回憶,那時,科研人員曾嚐試多種工藝,但因開采成本過高等原因無法實施。後來,通過常溫注水、無杆泵等開采方式獲得成功。
“稠油開采技術的突破,相當於又增加了一個準東油田。”準東采油廠總工程師黃大勇對“石油在地質家的腦袋裏”這句話感觸頗深,“一項技術往往可以決定一座油田的命運,將難采儲量轉為可采儲量”。
打開一隻箱櫃,JD8252號油井呈現在眼前,原油經過油井的抽采,從約1500米的地下深處進入油管,被輸送至地麵上的井場計量站;再從計量站進入輸油管道,最後到達煉油廠。
如果說計量站是井場的“心髒”,那麽為吉祥作業區量身研製的智能控製撬就是井場的“大腦”。“以前巡井檢測、記錄數據都靠人工,現在每口井的技術參數、運行狀況都反映在屏幕上,可以實時掌握,生產效率明顯提高。”吉祥作業區平台片區長李培斌介紹。
“油稠人不愁,永遠采好油”。麵對開采難題,準東石油人言語中透著樂觀,也充滿底氣。“花季传媒V3.011黄的底氣來自科技的力量,創新的氛圍。”黃大勇語氣堅定:“油田公司鼓勵大膽改革創新,遇到什麽難題,就要解決什麽問題。”
李培斌有幾個身份:新疆油田公司采油技能專家、中國石油新疆技師學院客座教師、技師工作室負責人。得益於企業鼓勵創新的製度,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他從技工學校的一線職工成長為一名專家。
“接地氣的改革和創新都來自一線。”黃大勇指著一口油井說,新疆冬季漫長寒冷,須對井口進行保溫,原來用保溫盒,每年耗電不是小數目;後來,推廣“半隻盒”,耗電量降了一半。此後,一線職工們又研發了井口保溫衣取代保溫盒。如今,在吉祥作業區用生產用水的餘溫進行保溫,進一步降低了采油成本。
內引外聯、集成力量、協同攻關、以人為本……新疆油田公司堅持創新驅動,碩果累累。今年初,該公司牽頭完成的《凹陷區礫岩油藏勘探理論技術與瑪湖特大型油田發現》,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取得曆史性突破。“要繼續強化科技攻關,豐富和發展準噶爾盆地油氣勘探開發技術體係。”公司副總經理、總地質師支東明說。
大地冰封,分外妖嬈。在油田生產一線,仿佛一切都是靜悄悄的。然而,記者可以強烈感受到石油人樂觀、向上、無畏的精神,他們貼著大地行走,心係地下深處,緊握科技創新這把“金鑰匙”,叩開了準噶爾盆地油氣寶藏之門。
“錦繡河山美如畫,祖國建設跨駿馬,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頭戴鋁盔走天涯,頭頂天山鵝毛雪,麵對戈壁大風沙……”催人奮進的歌曲《我為祖國獻石油》,始終回蕩在新疆油田廣大職工的心頭。